01版:一版

02版:二版

03版:三版

04版:四版

宁夏中卫:“绿进沙退”背后的科技之变

新华社记者 马丽娟 刘祯

定西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走进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腾格里锁边固沙示范性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推着一台台像拖拉机车头一样的“扎草车”铺设沙障,两片代替车轮的圆形压草刀滚过,麦草就被整齐地扎进沙地里,一个个草方格雏形渐显。

  “这片示范区有8000亩,今年我们上了30台机器固沙,一台机器一天就能扎50亩草方格,比过去纯人工效率提高了50%。”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说,扎好草方格把沙漠固定住,再栽种沙生灌木、撒播草种,等下一场雨,明年这片沙漠就能看到一片绿色。

  “以前扎草方格必须依靠人工,两人一组,一人铺草,一人用铁锹扎进去,费时又费力。”唐希明说,近些年来,随着治沙队伍老龄化,劳动力减少、成本上涨,原先的“人海战术”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防沙治沙需求,机械治沙成为必然趋势。

  记者在治理现场看到,在“扎草车”上不去的沙丘上,工人们正提着一条条麦草紧密编织的刷状草绳,交叉铺在沙坡上,然后将四周和草绳交叉处固定。这种由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团队共同研发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实现了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草绳由机器编织生产,工人辅助铺设,比过去纯人工扎设草方格效率提高了60%以上。

  沙坡头区地处黄河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曾是我国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治沙人在保障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顺畅通车的实践中,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麦草方格”固沙法,并探索出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防沙固沙体系,在一代代人努力下,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奇迹。

  去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全境位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宁夏,启动实施腾格里锁边固沙阻击战和毛乌素流动沙地歼灭战两个示范性工程,明确2024年完成造林种草150万亩,荒漠化治理90万亩,并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

  扎草方格只是固沙第一步,在草方格里栽苗种草才能形成永久固沙屏障。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看似表面干旱,实则深层有水分,但由于流沙松散,用铁锹很难挖出深坑,树苗难以吸收到深层水分,禁不住夏季高温就会干死。

  而如今,机械化破解了栽苗成活率低的难题。记者看到一些工人手里拿着像电钻一样的工具,用长达半米的钻头顶端的卡口卡住树苗根部,垂直对准沙地,按动开关,几秒钟就能将树苗插进50厘米深的湿沙层。

  扎根基层治沙30多年的唐希明反复实验,在2017年发明出一种“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命名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这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去年起,唐希明进行技术升级,发明了第二代“电动版”,工作效率比第一代提高25%左右。

  据中卫市林草局副局长李创介绍,今年中卫市围绕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计划打造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公里的固沙锁边带,总治理面积达83万余亩。如今,在科技助力下,中卫市防沙治沙的效率大幅提升,绿色版图正在腾格里沙漠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