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一版

02版:二版

03版:三版

04版:四版

四族镇:唤醒沉睡土地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定西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谈 笑

 

  近日,漳县四族镇嘛咪寺村杨家山社的屲儿梁上,吐苗伸蔓的中药材一片接着一片,农民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着除草劳作……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撂荒地。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四族镇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这片荒地如今也变成了良田药仓。

撂荒:田地变荒地

  嘛咪寺村,三面临崖、高寒阴湿,交通不便。前些年,由于土地零碎分散,加上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的田地零零星星闲置撂荒。

  “这里以前就是几处‘坨坨地’,种啥都不好。”村民包钢环指着眼前的一块农田说,以前,在嘛咪寺村,像这样的地不在少数。由于农业机械化率低,田地未经修整、面积狭窄,被村民称为“巴掌田”和“鸡窝地”。

  怎样才能让村里的土地不再抛荒?四族镇和嘛咪寺村一直在探索。

  “土地是农民的根,年轻人需要外出务工,但是耕地决不能放任撂荒。”嘛咪寺驻村组长包启明说,2020年前后,黄芪、党参种植风靡一时,嘛咪寺村因适宜的气候条件,开始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种植者多为当地老百姓,受限于生产资本的短缺和农机投入率低,大规模种植难成气候,对于彻底改变嘛咪寺村农耕现状更是杯水车薪。

治荒:荒地变良田

  “上面这块,还有坡下那片地都是我的。”包钢环站在田坎上,指着眼前高低不平的田地说。

  由于地势原因,土地高低不平,不利于连片种植和机械化耕作。有劳动力的种上了庄稼,缺劳动力的干脆撂荒,原本好好的田地变成了“插花地”。

  要改变现状,就要理清工作思路、整合各方资源,多元参与整治。为打破发展壁垒,四族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积极引进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租赁闲置土地,再动员经营主体动用大型机械进行连片生产,最大限度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地力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惠农政策,多重手段“盘活”土地资源,让闲置多年的土地重焕“新生”。

收获:良田变“粮库药仓”

  盛夏时节,抽穗杨花的小麦和青翠碧绿的药苗蔓延在山峦间,目光所及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今年,全村种植中药材3000多亩、小麦等粮食作物2000多亩、蚕豆等杂粮500多亩,引进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家,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嘛咪寺村党支部书记王丽丽介绍道。

  “从土地撂荒的演变进程来看,整治只是其中一步,如何有效经营、持续发展、长治长效,才我们该去重视实施的关键一环。”四族镇主要负责同志说。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嘛咪寺村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因地制宜改进经营模式,动员农民将闲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利用大型机械对土地进行平整深松、连片种植,农民在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费之外,又能在合作社常年务工,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获得“双重收益”。

  “以前由于耕作环境差,这一片全部是杂草,现在老百姓把地租给了我们合作社种中药材和蚕豆,不仅环境变美了,老百姓在这儿务工还多了一份收益。”鑫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漆陇彪说。

  村民马老二算了一笔账:在合作社务工,尤其栽药和挖药的时候工价特别高,一年下来只务工收入就过万了,再加上自家的4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2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自己在家里还能经营上十来亩粮食和中药材,收入较前几年有了稳定提高。

  撂荒地变“粮田药仓”,保障了“粮袋子”,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