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一版

02版:二版

03版:三版

04版:四版

我市深化水保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打造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定西日报      2023年05月26日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坚决扛起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职责,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创新完善监测评价、综合治理、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加快建设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4.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687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6.56%,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态势持续稳固。

  坚持综合施策,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实行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分类管理,将水土保持区划分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南部土石山水源涵养、山间盆地保土区等7个类型,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6个0.37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6个1.27万平方公里,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3.7%。完善水土流失防治方略。目前已封禁治理609平方公里,建设梯田782万亩、水保林571万亩、淤地坝410座、小型拦蓄工程38万处,年可拦蓄泥沙3603万吨,拦蓄径流2.9亿立方米。健全水土流失监测机制。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水土流失监测站,制定典型监测站、卡口站观测管理办法,按年度开展动态监测,推进渭河流域水沙关系研究,及时定量掌握重点流域、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监测成果分析评价和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科学防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建立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规划“十四五”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1类51项,估算投资52.96亿元,同步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评估机制,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和评估机制基本形成。推进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在渭河以北8个流域片建设水源保障、防洪减灾、产业融合、交通联络、生态休闲等涵盖不同功能的高标准淤地坝360座,总投资18.57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实60座、建成31座,全市淤地坝总数达到410座,总库容1.32亿立方米,淤积库容6414万立方米,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92平方公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加快洮河右岸东峪沟、大碧河等沟道群,渭河北岸秦祁河、大咸河,通渭牛谷河等侵蚀区以梯田和淤地坝工程为核心、梁卯植物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拦沙减沙体系建设,已治理小流域30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7.7万亩,完成淤地坝除险加固21座,推动综合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水保工程运行质效。深化水保项目投资改革。积极拓展先建后补等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等3个县区被省水利厅确定为以奖代补试点县,引入5家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落实奖补资金近800万元,新建淤地坝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梯田+合作社”“小流域+N”等治理新模式在社会资本带动下得到创新发展。推进水土保持数字赋能。积极引进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对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实行“图斑精细化管理”,建成中型及以上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可视化系统,推进遥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

  坚持协同发力,健全监管督考长效机制。强化生产建设活动监管。规范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事项,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方案变更管理,创新主体信用信息管理“黑名单”等监管手段,2021年以来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33个,下发整改意见书360份,立案查处逾期未整改生产建设项目4个,跨区域、跨行业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监管效能明显提升。推行项目清单管理机制。制定《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把重点项目列入全市年度建设项目清单进行调度管理,开展淤地坝工程质量提升和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靠实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质量责任和410座淤地坝属地管护责任,全周期管理效能和水平明显提升。建立水土保持考核机制。制定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由市水保、发改、财政、水务、林草等7个部门组成考核组,从组织领导、综合治理、监管监督等5个方面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考核,形成市县共同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强大合力。

          宋 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