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陇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同样,“一方水土养岐黄”也生动反映了道地中药材与中医临床的血脉联系。定西市作为“千年药乡”,本土产出的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应用,是诸多经典方剂中的重要配药,“水土”与“岐黄”的缘分在这里有极致体现。中药与中医同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瑰宝,二者同根同源,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滋养。新时代,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机遇下,中药和中医应进一步加强优势互补和需求对接,形成相济共生共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道地药材品质筑牢中医临床根基,增强中医事业临床竞争力。“药不真,则方不灵;方不灵,则医不信”。优质药材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道地药材因产地的特异性形成稳定药效,为中医准确辨证施治提供了前提。一是以道地药性提升中医效能。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全面推广GAP规范化种植,加强全链条安全追溯,在中医诊疗机构推行“诊疗方案+药材溯源”,使患者在享用优质的中医治疗时,能够查询所用药材的种植、农残等信息,增强对中医诊疗的信任感。二是以药材加工精深化促进中医现代化。做强中药企业,打造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创新中药剂型与服务,开发以道地药材为核心的高附加值特色药物,适配现代人群多样化、个性化中医临床需求场景,进一步提升中医诊疗优势。
以精湛医道强化药材认同,推动中医药产业链条升级。“信医则信药”,临床需求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是以中医传承巩固道地药材需求。对本地中医民间特色诊疗技术进行整理挖掘,加强中医经典理论研究、名中医经验传承以及新型诊疗技术研发。依托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与用药偏好,成就道地药材的口碑与品牌。二是以中医医疗服务升级拓展中药材消费市场。通过治疗方式的升级不断挖掘地产药材的新功效、新用法,形成“诊疗升级——剂型创新——群众认同——市场扩容”的良性循环。三是以中医文化传播挖掘中药潜在需求。充分发挥中医文化中“治未病”“药食同源”等理念。深化中医药在健康养生、日常调理等领域的价值认同和应用需求,推动药材从“处方药”向“养生品”“日用品”的延伸。
以药医相济共同体,形成药医共荣定西路径。一是开发本地特色诊疗方案。立足本地中药材资源,系统整理当地名老中医善用当归、黄芪等地产药材的验方、医案,分析药材炮制方法、配伍比例与病症的对应关系,形成地域疗法。二是形成区域医教研产中药中医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高校、中药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共享人才资源、临床数据、科研成果和产业资源。三是通过互学互鉴加强药医人才协同培养。针对药农,在提升田间种植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学习了解药材不同部位的药理功效及水土特性、采摘时令等对临床诊疗效果的影响等,进一步“种好药”并“种对药”;针对医生,在提升临床诊疗用药技艺的基础上,学习了解“道地良药”的种植特征,进一步“用好药”并“用对药”,形成“药懂医的需求、医明药的特性”的协同思维。
作者单位:中共定西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