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定西:织密健康网 就医有“医”靠

四版  2025年07月03日   来源:

  近年来,定西市积极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路径,以“基层首诊牵引、县域医共体支撑、支付方式保障”为三大抓手,着力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通过制定首诊病种标准、加强评估管理、推进双向转诊,完善医共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减轻群众负担,一系列举措让医疗服务更高效、群众就医更便捷。

  基层首诊牵引。制定定西市医疗机构首诊病种基本标准。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目录标准60种、妇幼保健机构首诊目录标准75种、中医类医院首诊目录标准201种、综合医院首诊目录标准250种。根据各类医疗机构首诊基本标准,各医疗机构制定了基层首诊目录(一院一目录)。加强基层首诊评估管理。制定了《基层首诊管理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各医疗机构均对接了“甘肃省双向转诊系统”,并成立了“转诊中心”,优化转诊流程,规范转诊秩序,对本级首诊病种目录内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在双向转诊系统内提供转诊服务。通过双向转诊,即节约了医疗资源,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县域医共体支撑。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组建医共体15个,依托牵头医院内设科室和人员,优化建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保管理、医疗质控、公共卫生和信息化、药品耗材管理等中心,初步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人事、财务、业务、药品、信息系统等“六统一”管理。医共体内落实“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模式,结合基层派驻服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质服务基层行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让病人在医共体内有序流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支付方式保障。修订完善市级统筹办法,提高待遇保障水平。并将全市城乡居民60个门诊慢特病病种和职工36个门诊慢特病病种统一扩大到68个病种;将职工产前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纳入门诊保障,提高住院分娩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定了医保数据工作组、意见收集反馈、谈判协商、特病单议、预付金拨付等工作细则,建立了相应的五大工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DIP付费改革。推动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大力推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发挥医保资金杠杆作用,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小病”在基层就医,引导患者和基金向基层有序流动。         刘富琪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