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瑞克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产废盐再利用生产线上,机器的轰鸣声与化学原料的气息交织。巨大的投料机“吞下”灰白的副产盐,经过高温加热、煅烧、蒸发等重重关卡,最终吐出的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固废”,而是符合环保要求的融雪剂、促染剂、防冻剂……这条于去年11月投产的生产线,正将“固废”变为“财富”。
甘肃兰州新区及周边的化工企业,每年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副产盐。这些来自不同工厂、成分复杂多变的工业副产品,曾是让化工企业不知如何处理的烫手山芋。
“副产盐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含盐固体副产物,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农药、医药及精细化工等行业,被列为危险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甘肃瑞克尔执行董事李飞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副产盐的产生量越来越大。实现副产盐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化工生产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同时也是公众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
过去,这些废盐要么堆积在厂区角落,要么被送往填埋场。然而,填埋成本高昂,每吨处置费动辄上千元,更埋下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这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环境债务的累积。”李飞语气凝重。
2024年11月26日,一项东西部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悄然改变了局面。在通渭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来自江苏盐城的创高彩印有限公司跨越千里,在通渭注册成立甘肃瑞克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座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通渭拔地而起。
公司租用闲置办公楼2000平方米,改造车间2400平方米,新建原料和成品库3800平方米。崭新的生产线上,综合投料机、挤压机等设备昼夜运转,年产8万吨融雪剂、1万吨促染剂和1万吨防冻剂的产能蓝图化为现实。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西北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副总经理王爱秋在成品仓库前驻足,“更是这里化工企业聚集带来的原料优势,以及政府对循环经济项目的鼎力支持和对企业的关心关爱。”
将回收的副产盐进行资源再利用需要多道工序。工业副产废盐首先经新型热解炉对有机物进行彻底无氧热解,再经过预热、热解、成型包装、余热及尾气处理等过程,转化为合格的融雪剂、促染剂和防冻剂。王爱秋介绍,整个流程环环相扣,连最后环节产生的残渣废液都被公司回收利用,“吃干榨净”式地利用,没有任何一个环节的浪费。
经济效益始终是环保技术能否推广的关键。李飞坦言,工业废盐、副产盐资源化处理的综合成本接近每吨3000元,与直接填埋的费用相差无几。然而,这本账需要换个角度细算。对于产生废盐的化工企业而言,选择资源化路径,意味着将废盐卖给资源再利用公司,既节约了处理成本,还能获得一笔收入。
李飞掰着手指,算着这本精细的经济生态账:“当所有环节的潜在价值都被充分‘榨’取出来,经济账就能打平甚至盈利,而环保账,我们绝对是稳赚不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项目投产运行不到一年,成果已然令人振奋:超过20000吨的融雪剂产品已成功销往甘肃省公航旅集团、连霍高速、京藏高速等多家重量级单位,产值突破800万元。当项目全面达产时,预计每年可消化吸收超过10万吨的化工固废原料和副产盐,年产融雪剂等产品将超过12万吨,年产值有望达到4000万元。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一条新兴产业链的崛起。
对于通渭县,乃至整个资源密集、生态脆弱的陇原地区而言,瑞克尔项目的意义远超一家企业自身的盈亏。它成功填补了区域内大规模工业副产盐资源化利用的产业空白,为星罗棋布的化工园区提供了一个可落地、可复制、可持续的危险废物解决方案样板。
“工业废盐、副产盐在这里被真正‘榨干吃净’,其蕴藏的资源价值被100%激活释放,而伴随的环境风险则被牢牢锁住,归零处理。”李飞站在宽敞明亮、堆满整齐吨袋的成品仓库前,语气充满力量,“这就是循环经济理念最该呈现的模样——高效、清洁、可持续。”
通渭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瑞克尔项目的成功实践,为破解困扰地方的化工固废处置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通渭经验”。未来,政府将持续深化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将这条刚刚蹚出的绿色“盐”路,拓得更宽、铺得更远。
谈话期间,一辆满载崭新融雪剂的大型货车缓缓驶出大门,奔向远方的公路与机场。污染与资源之间那条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终究被创新的技术与坚定的绿色发展决心所跨越。在通渭,工业固废的“隐忧”,正在变成资源再生的“显绩”,无声地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