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7日

从军营走出的“薯业司令”,用一颗土豆带富一方水土

二版  2025年06月27日   来源: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刘书泽

 

  1980年,康勤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00934部队的一员;1986年,他告别军营。六年的军旅生涯,“听党指挥、艰苦奋斗”的信念已深深刻入他的骨髓。退役后的创业路上,他逐渐发家致富,事业蒸蒸日上,但无论身份如何变迁,他内心的坐标始终清晰:一名农民、一名军人、一名党员。这个不变的坐标,指引着他在甘肃临洮这片土地上,以一颗看似普通的土豆为核心,书写了一段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反哺乡梓的动人故事。

  康勤的名字,伴随着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2014—2015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十大领军人物”“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陇原最美退役军人”“甘肃省退役军人省级就业创业指导专家”……2024年4月,他倾力打造的甘肃康勤薯业公司脱毒组培中心,更是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崇高称号。然而,光环之下,康勤步履依旧踏实。在他心中,荣誉是更大的责任,而非炫耀的资本。“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尽了他作为企业家的社会担当。脱下军装近四十年,那份军人的使命感和党员的责任心,从未褪色。

  如何让更多并肩过的战友掌握致富的本领?康勤的目光落在了脚下的黄土地。他依托自己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主动联络当地退役军人,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马铃薯良种繁育、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留种、窖藏……这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了退役士兵们开启新生活的“武器”。

  2019年,临洮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康勤以此为平台,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指导、技术帮扶等多样形式,为退役军人创业注入核心动力。入孵的临洮县辛店供销社有限公司、临洮县高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在他的护航下稳步发展。如今,基地入孵企业已达12家,其中1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1家成为省级龙头企业,1家是县级龙头企业,展现出蓬勃的市场活力。

  在甘肃康勤薯业有限公司职工龚兴国的印象中,康勤的帮扶是实打实的:“贫困户的种子、配方肥料、拌种专用剂、种植技术,都是康总免费提供的。”仅近年来,获得康勤免费农资和技术的退役军人就超过2400人。

  他的帮扶远不止于个体。一组数据勾勒出辐射的广度:累计举办马铃薯各类技术培训班160多期,培训农民18200人次;在临洮及周边县区推广马铃薯良种11万多吨,累计推广种植优良品种480多万亩。这场以土豆为纽带的帮扶行动,精准照亮了1600余户困难家庭,间接带动6000余户增收,农民年收入平均增加近万元。2020年8月,他还随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帮扶队,为甘南州碌曲县西仓镇的村民捐赠8000元,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贡献了一份力量。

  康勤的视野,始终聚焦于产业的长远发展。他敏锐地把握国家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方向,决心擦亮“临洮马铃薯”这块金字招牌。2009年,他联络周边从事马铃薯种植、营销的农民,在辛店镇康家崖村组建了勤荣马铃薯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理事长。合作社采取“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有效提升了马铃薯的生产效益和销售价格,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据统计,合作社每年带动5000户近10000名贫困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马铃薯收获旺季,日收购量10000多公斤,有力推动了区域马铃薯产业的腾飞。

  打造品牌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康勤以一系列“大手笔”夯实根基:投入1220余万元,综合治理康家崖村韭菜湾80亩盐碱荒滩地;投资680万元,建设3600平方米马铃薯储藏库;斥资532万元,建成1800平方米马铃薯脱毒组培室;再投330万元,扩建1000平方米马铃薯种薯储藏库;出资185万元,建成10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用于马铃薯脱毒苗栽培……

  这些扎实的投入,为临洮马铃薯产业构筑了强大的筋骨。如今,依托康勤的马铃薯良种培育中心,中国马铃薯种子资源中心甘肃工作站、甘肃省农科院临洮工作站、定西市农科院临洮马铃薯研发培育中心相继落户临洮。科研力量的汇聚,为“临洮马铃薯”品牌注入了澎湃的创新动能。

  回首来路,康勤始终坚信,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和脚下这片土地、身边这群乡亲的支持。这份情感,如同他在部队所体会的“军民鱼水情”一般深厚。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以老兵特有的坚韧和闯劲,将“让全县退役军人和老百姓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越过越好”视为自己的责任。在临洮广袤的田野上,这位被人们称为“土豆兵王”的创业者,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薯业升级,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奋力践行着一名农民、一名军人、一名党员的永恒初心——让小小土豆的金色光芒,照亮更多乡亲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