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4日

金银花开出致富路

——通渭金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密码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璐

二版  2025年06月14日   来源:

  六月的通渭,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在阳光下闪耀,馥郁的药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

  6月12日,在通渭县李家店镇金银花采摘比赛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开始!”随着一声令下,40名村民冲进花田,他们的双手在翠绿的枝叶间快速穿梭,动作娴熟而利落,只听见“沙沙”的采摘声此起彼伏,一捧又一捧鲜嫩的金银花不断落入竹篮。

  “种金银花这几年,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夺得头筹的通渭县襄南镇袁坪村村民王田苗脸上笑开了花,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却丝毫不减她的喜悦,“政府给补贴,自己肯下力,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她身旁,崭新的洗衣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比赛奖品,更恰似通渭金银花产业的缩影:从田间地头起步,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王田苗的喜悦,是通渭县5.2万金银花种植户的共同写照。

  通渭县李家店镇祁咀村的陈改学,种植金银花已有6.7年,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金银花每亩能挣5000到6000元,一年收入轻松过万!”

  从村民欢快的笑声中,不难看出金银花给通渭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渭县李家店镇党委副书记张军鹏细数政策红利:“近几年政府投入2.8亿元扶持产业,今年我们乡组织240人完成1300亩提质增效。全乡年产鲜花700万斤,产值7000万元,土地入股、劳务分红、产业带动三管齐下,让村民‘抱团’致富。”

  顺着产业发展的脉络,通渭金银花的产业链条正悄然延伸,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让“田间鲜”变身“市场金”。

  走进崔河鑫隆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烘干机轰鸣作响。负责人崔宝江告诉记者:“我们收花讲究‘鲜’字诀——早上采摘,中午交售,避免品质下降。”他的工厂每天处理鲜花5000余斤,年产值42万余元,烘干机采用热风循环技术,17-21小时就能锁住药用价值。“像我们这样的加工厂,全镇有10多家。”

  不远处的锐涵中药材加工交易馆里,崔亮盛补充道:“每天烘干1000斤干花,年收入5万元左右,小花朵也能‘炼’出大财富。”

  除了加工环节的升级,全产业链的布局也在加速推进。

  走进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理瓶、灌装、旋盖等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董事长翟玉生向记者展示了最新成果:“我们从初加工迈向精深加工,研发妆字号、消字号等30款产品,今年前五个月产值超3000万元。”

  公司自2013年落户以来,带动全县20.9万人增收。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种苗繁育、种植推广、技术服务、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

  通渭县金银花产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并非偶然。

  通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金银花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属温带半湿润干旱季风气候区,海拔、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优越,孕育出的金银花重金属含量极低,绿原酸等成分远超国家药典标准。目前,通渭金银花已获绿色食品认证,正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与此同时,通渭县委、县政府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打出了一套产业发展的“组合拳”。产地种植按照“一基地两园区”发展思路,突出“有机、绿色、道地”品牌,制定多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加工环节培育众多企业和合作社,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原药仓储依托气候优势,建设中药材产业园;产业发展实现品牌化,举办多届推介大会,研发众多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政策上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产业,实行“双包”责任制,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截至目前,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今年预计鲜花产量4.5万吨,总产值突破20亿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一朵小花成了富民大产业。”通渭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站站长张增强表示。

  从山间零星种植到全产业链繁荣,通渭以一朵金银花的绽放,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未来,通渭将继续深耕金银花产业,让金银花的芬芳飘得更远,让富民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