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正是马铃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也是王永军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去地头转悠,看看马铃薯长势在他看来就是“头等大事”。“这土里刨出来的,是咱乡亲的‘金豆豆’,马虎不得。”看着连片的薯田,王永军语气里满是认真。
今年50岁的王永军,已经和马铃薯打了将近三十年的交道了,是安定区团结镇唐家堡村有名的马铃薯种植“老把式”,也是当地乡亲们信赖的马铃薯种植带头人。
谈起和马铃薯的缘分,王永军记忆犹新。“1997年底,我刚刚退伍回乡,当时我们定西的马铃薯市场也特别有前景,也想着做出点成绩,当过兵的人,最不缺的就是一股子冲劲,说干就干,当时就学着干起了马铃薯收购。”
创业初期,市场起伏、资金短缺,道道都是坎。“军旅生涯塑造了我,也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底气。当时就一个想法,认准了的事儿,再难也得咬牙扛下去。”军人的坚持和毅力支撑着王永军硬是从单打独斗的小生意,一步步闯出了名堂。
凭着这股劲儿,王永军的“马铃薯事业”越做越扎实。2011年,他牵头成立了定西市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2016年,又成立了定西市安定区田绿怡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他不仅自己种,更主要的是带领乡亲们一起干。
“让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王永军把这句话常挂嘴边。他充分发挥党员和退役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从2017年起,他的合作社每年都和乡亲们签“保底订单”。“市场价跌了,咱合作社兜底!”王永军的承诺掷地有声,“不能亏了跟着咱干的乡亲,得让大家心里踏实。”这份“兜底”合同,成了乡亲们抵御市场风险的“定心丸”。
他又通过合作社的农机,为周边农户提供播种、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机械化是方向,省时省力又增效,得带着大伙儿一起用上。”
有技术又好学的王永军,还被聘为了“特聘农技员”。“时代在变,技术在更新,咱‘老农’也得当‘老学生’。”对这个新身份,王永军看得很重,也学得很勤。他坦言,自己常钻研新的种植技术和农机知识,“政策要讲给乡亲们听,新技术也得自己先弄懂、试验成功了,才能推广开,让大家真受益。”
一路走来,王永军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市、区优秀共产党员、全省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特别是“陇原最美退役军人”的称号,让他倍感珍惜。“这荣誉不光是我个人的,更是对所有想在家乡干点实事的退伍兵的鼓励。”他动情地说。
谈及未来,这位扎根泥土的老兵目光坚定,话语朴实:“下一步,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得把马铃薯这个‘金疙瘩’种得更好,这是根本。”他掰着手指头,思路清晰:“一要引进更好的品种,推广更科学的种植技术,把品质和产量都提上去;二要扩大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和效率,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三要一如既往地签好订单,守住保底价,让跟着干的乡亲收入更稳当、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