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31日

端午时节话艾草

李诚

三版  2025年05月31日   来源:

  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到了,又到了挂艾草的时节。在我国的本草古籍、医学古籍中,经常会提及艾草。艾草生长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艾草不择土地,随遇而安,随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艾草,又名艾蒿、医草、灸草、香艾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略呈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提及“艾草”。《采葛》篇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古人一边采艾,一边情思绵绵、爱意悠悠,望眼欲穿,给艾草披上了一层浪漫相思的色彩。把艾草与热恋情人联系在一起,可见彼时的人们对艾草是多么喜爱!艾草是古时候郎中钟爱的药材,主要的原因是艾草具有治病祛邪的功效。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便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记述。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介绍艾叶食疗方法:“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古代每逢端午,人们都会在家门口悬挂艾草,这种习俗始于晋朝,兴于宋朝。正如民谚云:“遍插艾草在庭间,百毒百邪不敢侵。”所以说它是辟邪之物,也就不难理解了。

  艾草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医用价值很高,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抗菌杀毒之功效,能治疗虚寒引起的痛经、小腹疼痛、咳嗽过敏等症。《本草纲目》载:“服之则走三阴,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古籍《广群芳谱》第九十五卷载:“艾,一名医草,一名冰台,一名艾蒿,一名黄草,处处有之。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近代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到了明代,李时珍在其家乡湖北蕲州又发现了一种艾草,叫蕲艾,并在《本草纲目》中记录:“艾叶能灸百病。”故这种艾草又被称为“医草”。

  艾草还有几个比较生疏的名字,如“蓼萧”“萧萩”或“荻蒿”。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章《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关于“萧”的释义,《说文》解释为“艾蒿也”,《尔雅》解释为“萧萩。注:即蒿。”可见《诗经》里出现的“蓼萧”,说的便是艾草。《康熙字典》也解释说:“萧:艾蒿也。”“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古汉语字典》也作出如下解释:“萧,艾蒿,一种含有香味的草本植物。”今人常用的“百度”,则直接说明萧的本义为“艾蒿”。说明“萧”和“艾”,指的是同一种东西。

  艾草除了用于治病,还是一种不错的食材。春季的艾草可用于食疗,富含矿物质、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记载:“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干饼子,生姜煎服,止泻血,甚妙。”千百年来,中国民间还一直流传着“插艾”的习俗,除了老祖宗留传下的“辟邪”功能外,更因其独特香气,有着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艾草的清香里,有生活的经验,有民俗的传承,还有对健康的祝福。

     来源:《甘肃日报》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