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31日

扎根黄土六十载 一粒薯种兴万家

二版  2025年05月31日   来源: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土地六十载,用智慧与汗水将一粒小小的马铃薯种子,培育成富民强省的大产业。他们,就是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的科研“铁军”。

  清晨的渭源县五竹镇,晨雾还未散尽,站长张荣已带领团队与农户,在马铃薯产业示范区忙碌开来。铁锹与黑膜摩擦发出沙沙声,科研人员与农户俯身将薯种埋进覆膜垄沟,这片海拔2400米的黄土高原即将孕育出新的希望。

  “黑膜单垄集雨模式能提高保水性,配合抗旱品种,确保出苗率。”张荣扶正一株薯苗向记者解释。这位第五代站长,面庞已被高原阳光镀成古铜色。在他身后,127个国内外马铃薯品种正进行着“田间大考”,每株幼苗都承载着农科人跨越甲子的坚守。43岁的张荣,自23岁大学毕业就投身马铃薯育种工作,至今已在会川试验站坚守了20年。田间观察植株性状是他的日常,风餐露宿、加班至深夜早已成为工作常态。

  去年入职的95后李伟回忆起选择这里的缘由,眼神中满是感慨,“上研究生时,我的导师作为高校知名教授,却总不顾日晒雨淋,整日泡在田间。这份求真务实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来到会川试验站后,他发现育种前辈们同样如此。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科研精神,深深感染着李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马铃薯科研事业的决心。

  会川试验站始建于1965年,老一辈农科人怀着培育中国人自己的马铃薯品种的志向,在这里辛勤耕耘。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传承着这份信念,为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陇薯系列品种不懈努力。

  张荣介绍道:“选育一个马铃薯品种,一年至少得培育10余万份实生籽,而且这仅仅是开始。一个马铃薯品种的选育,从纵向来看,要经过一系列选育育种谱的表现优异,经过一层一层筛选,正向负向选择,往往得花费10年时间才能培育出一个成熟的品种。”

  选育出好种子只是第一步,让当地群众接受并大面积种植同样是个难题。甘肃一航薯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富说:“我们通过企业转化平台,先把种子送给老百姓试种,等他们认识到品种的丰产性和优质性后,再进行市场化销售,以此来加速科技成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转化。”

  试验站推行订单繁育、免费供种、技术指导并保护价回收的模式,成效显著。会川试验站基地负责人张仲卿笑着说:“现在推广新品种,农民们可高兴了!品种好,吃着香,大家都爱种。农民靠着洋芋发展起来了,不少人都开上了小车,住上了楼房。”

  这种“研产用”深度融合的模式,产生了惊人的效益。会川试验站育成的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西北五省及云贵川等13个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0万亩以上,占全省马铃薯面积的近二分之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马丽荣自豪地表示:“会川试验站是我们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1个马铃薯育种试验站,60年来,经过5代人的坚守、付出和传承,目前已育成50个品种,在高淀粉和抗晚疫病育种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

  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会川试验站的科技人员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会川试验站长期有力的支撑下,渭源县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定西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产品加工基地,甘肃省也跻身全国马铃薯产业大省行列。

  每当看到自己培育的品种在夏季马铃薯盛花期铺满梯田,张荣难掩喜悦:“王一航老师说过,农民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句话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六十载风雨兼程,会川试验站的科研“铁军”以坚守与创新,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马铃薯产业的“薯”光传奇。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永远是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