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习惯自己动手擀面条,一碗手擀面里包含着至爱亲情,诠释着生命的坚韧。
孩童时,奶奶时常穿着那件藏青色的大襟衫,腰间系着褐色的粗布围裙,半弯着腰,在厨房的那张大案板前,低头双手轻盈地揉面。一坨面,在奶奶手下不停地变化,时而长形,时而半圆形,最后以厚厚的圆形静待擀面杖的到来。奶奶握紧擀面杖,压住圆形面饼,在来回推拉了无数次后,一张薄厚均匀、圆润如满月的白色面皮便在眼前铺展开来。奶奶从容地抓起小碗中玉米面,均匀地撒在擀好的面饼上,然后来回对折,直到叠成底宽上窄的条形。拿起菜刀,奶奶左手压面,右手划切,菜刀来回舞动间,面条就丝丝缕缕细腻顺滑地摆放在了面前。这看似轻松有趣的场景,让我心中满是好奇。“我也要擀!”“我的蛋娃,你还太尕,还没有力气擀面,还没有力气切面!”
少年时,上班的母亲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系起围裙,从面缸里舀几勺面放入盆中,加水、搅拌、揉面,揉好面团后,母亲找来一块干净的布,轻轻盖在盆上,让面团静静地醒发。动作娴熟,一气呵成。我问母亲:“面好了,为什么不能像奶奶那样擀起来?”母亲说:“擀面要不急不躁,有耐心有耐力,只有用心擀的面才会筋道可口。匆匆忙忙是擀不出好面条的。”母亲在备好其他配菜后,便开始动手拉面。只见她从醒好的面团上揪下一小块,放在案板上,双手轻轻按压,接着反复拉扯。那面团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渐渐变得弹力十足,粗细也均匀起来。拉好的面条,每一根都透着灵动的气息。
中年的我,擀面时脑海里想着奶奶在案板前安静从容的样子,学着母亲游刃有余的步骤,在一朝一夕中逐渐琢磨、掌握。从松软到硬朗,从生硬难驯到筋道可口,面条中融入了我成长的味道。现在,便捷的擀面垫上,听不到铿锵的声响,力度却一点不减。把脚踩实,把力用在掌心。面在眼里,面在心上,在不急不躁中,把日子擀进面里。“好吃!”一家人每人端上一碗手擀面,吃得煞是痛快。
擀面如人生,经过反复磨炼,方能韧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