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甘肃漳县:

探寻千年盐井中的“活化石”

三版  2025年04月21日   来源:

  漳水河畔,盐香千年。在漳县这片被时光浸润的土地上,盐不仅是舌尖的滋味,更是一部镌刻在井盐里的文明史诗。当晨曦掠过盐昌寺的飞檐,我们循着斑驳的盐渍印记,走进漳盐文化的基因库——漳县盐昌寺,揭开盐娃娃与盐刮刮这两件盐中瑰宝的神秘面纱。

  步入青砖黛瓦的盐史馆,一口古井静静地矗立在殿宇中央,井壁上木纹犹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而在这口井旁的展柜里,摆放着几块形状奇特的盐块,它们就是漳盐的副产品——“盐娃娃”和“盐刮刮”。

  “盐娃娃”是因盐锅出现裂缝后,少量卤水漏出锅底,经大火烧制形成的珊瑚状盐块。因其形状酷似小娃娃,故得名“盐娃娃”。盐史馆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盐娃娃’不仅是工艺品,还能治病。以前很多人来讨要,说是能治肚子胀和肠胃痛。”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块“盐娃娃”展示,盐块表面凹凸不平,形状各异,仿佛一个个小小的雕塑。

  与“盐娃娃”不同,“盐刮刮”则是多次熬盐后粘在锅壁上的一层盐锅巴。它异常坚硬,有时厚度可达两厘米以上,含有大量的芒硝。古时熬盐“烧手”铲盐刮刮时,先要清理盐锅,然后烧干锅(用火猛烧空锅),待锅烧得发红时,用铲轻轻一铲,盐刮刮就会脱落。

  完整的“盐刮刮”像倒扣的小锅,颜色白里泛青,靠锅一面呈焦黄色(新锅呈青灰色)。以前,私人制盐时,“盐刮刮”大都是用水泡开了掺在卤水中重新熬制;也有穷人到盐锅巷里捡回去后捣碎食用,甚至碾成粉状运到边远山区低价卖掉,后来的国营盐厂一般将其当作废物处理了。

  如今,“盐娃娃”和“盐刮刮”已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们却成为漳县盐文化的重要象征。在漳县盐史馆,这些盐块被精心保存,供游客参观。它们不仅是漳盐生产的见证,更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夕阳为盐史馆的瓦当镀上金边,“盐娃娃”棱角间的岁月包浆愈发清晰。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盐之精灵,不仅是漳盐生产的副产品,更是漳县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漳盐的兴衰,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记忆。如今,这些“活化石”正以新的形式,继续讲述着漳县的故事,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原载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