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进雄
以心路为经,成熟而成功;以生路为纬,成长且成才。刘玉红的散文集《路》深刻诠释了这一人生内涵与生命哲理。在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既呈现了一条个人成长的淬炼之路,也勾勒出一幅个体心灵的图腾变迁。这本自传体散文集里,作者将人生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用最典型的事例娓娓道来;将经历区分为关键环节,每个环节用铿锵的步伐踏出生命的节奏。作者的文字极具说服力,他从生活的细碎片段中撷取精华,概括出生存的不易;在灵魂的摆渡中描绘曲折,彰显奋斗的光芒。这位70后作者从打工者到公务员的人生轨迹,既烙刻着时代的痕迹,也回应着博弈后的喜悦。
刘玉红的人生奋斗史,宛如岁月洪流中的一幅画卷。旧时农村生活的困顿,少年天生的淘气,懵懂无知的青涩,缥缈游离的梦想,以及早年辍学的遗憾,这些元素交织混杂,仿佛结成一张大网,又似铺就一片厚重的席子,铺陈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曾经的他,年少轻狂,满目星河,初中毕业后,怀揣着离开大山、改变命运的信念,跟随哥哥辗转多地打工谋生。对于过早离开校园,他一生都心怀愧疚。在《曾经也是学生》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有时候想起来,明显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而是一种强烈的痛,一种无法直视和面对,只能强忍在心头的痛。”这痛,是对自己失去的青春岁月的惋惜,是对未能继续求学的不甘,更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然而,正是这种痛,成为他奋斗的动力,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的人生奋斗史,闪耀着不屈与希望。这本自传体作品集,以时间脉络为轴,分为《曾经也是学生》《大后套,十五岁的童工》《在兰州,学着读书的日子》《关于河西的记忆》《曾尝试一直努力》《“装谎”过后的酸甜苦辣》《永难忘却的纪念》等七个章节,共六十余篇文章。这些文字宛如岁月的注脚,详尽地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奋斗与努力。作者为人质朴而敦厚,善良且踏实。这种性格特质,让他从骨子里就排斥偷懒,凡事总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他打工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学习制作水磨石。每天干到天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在麦田里割麦子时,成群结队的蚊子对他“发起了一番又一番凛冽的攻势”,但他毫不退缩,坚持劳作,“它咬它的,我干我的”。在砖瓦厂,“一天跑下来,腰酸背痛半夜都睡不好”。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没牙的东家和折断铁锹把的后生》一文中,卖力翻泥,手中的旋木铁锹把被折成了两截。这一幕,也让原本轻视他的东家对他一个娃娃刮目相看。正是这些看似“荒唐”的坚持,铸就了他如今的成就。
作者的人生奋斗史,仿若一首在时光深处奏响的坚韧之歌。在《五天半的后厨帮工》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初入社会的艰辛:“一手提着皮箱,一手拎着铺盖卷,昏黄的路灯下,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这样的经历,无疑让他的务工生活充满了苦涩。正如他在《旅社里的惊醒》中所写:“看着人家吃着米饭炒肉,小小的我又馋又饿又委屈,那一刻居然禁不住掉下了眼泪。”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依然在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中,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更令人钦佩的是,作者在打工之余,始终未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时,他毅然花费四天的工资,报名参加了文学新闻函授,学习新闻和文学创作。打工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在嘈杂的集体宿舍里,他坚持看书,甚至创作出了第一首诗歌《点燃一根烟》,并在杭后旗广播电台播出,引发了工友们的一片惊叹。在兰州务工的日子里,学习成了他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轧钢厂工作时,他在庙滩子的书摊上,买到了生平第一本完完整整看完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方家坡这个荒凉之地务工时,为了不被工友打扰,他选择住进了装工具的土窑,在那里,他安然地读着《鲁迅全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更是做出了一个让工友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决定——参加自学考试。经过五年艰苦的学习,他先后获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本科学历。此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公务员。
在《回首而立之年》一文中,他感叹道:“路是人生,人生是路。”这简短的八个字,不仅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所有奋斗者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