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较多的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尤其以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居多。那么,什么是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又是如何传播的?该如何预防呢?
一、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它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病因。感染支原体后不一定会引起肺炎,只有支原体侵入人类的下呼吸道,才可能出现支原体肺炎。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广泛存在,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二、支原体肺炎是如何传播的?
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
三、支原体肺炎感染有何症状?
感染支原体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同时还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症状。发热主要以38℃-40℃的中高热为主,持续3天以上的高热预示着病情较重。咳嗽有一定特点,初期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随咳嗽咳痰,有些可持续数周或数月。部分症状严重的患儿会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类似,所以,即使孩子出现了发烧、咳嗽的症状,家长也很难自行判断孩子是否感染的是支原体肺炎。是不是支原体肺炎,要由医生来确诊。
家长如何识别重症支原体肺炎?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项,都需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1.持续高热(39℃以上)≥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2.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3.精神差、头痛、抽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等。
四、预防措施有哪些?
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支原体肺炎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一样,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预防支原体肺炎感染,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个人如何做好日常预防?学会正确地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尽量采用流动的水洗手。平时不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防护自己。居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在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进垃圾桶。规律作息,调整状态,保证睡眠充足、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心态,增强机体免疫力。
学校、托幼机构怎样做好预防控制?加强各类学习、生活等场所(如教室、音乐室、阅览室、宿舍、教研室)的卫生与通风,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至少半小时,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采用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加强师生健康知识教育,提高防病意识。日常生活注意保持社交距离,落实手部卫生,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做好晨午检、因病缺勤及病因登记追踪制度。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患者增多,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
(来源:定西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