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从“要素流动-产业结构-文化互哺-生态优先”四个维度持续发力,既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
完善城乡市场体系,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的流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必要条件。当前,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壁垒,首先就是要化解农村要素收益较低的问题,将县域城区优势资源与乡镇农村特色资源整合融合,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尤其要促进人才、资金、信息创意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党委政府要在宏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提供制度保障,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优化城乡产业结构,锻造发展比较优势。县域形成的特色产业结构,得益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条件,同时离不开政府对产业发展环境的培育。当前县域特色产业竞争激烈,发展路径各异,发展模式多样,党委政府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明确主导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化县域特色产业体系。同时贯通县乡村三级电商和物流配送体系,通过政策赋能,以产业骨干企业为支撑,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凝聚育人育心合力。“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乡村振兴,重在塑形,要在铸魂。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对标群众文化所需所求,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在生态保护中寻找新发展机遇,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绘就“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美丽乡村新画卷。要创新生态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利用GIS、空间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准确掌握县域内生态资源、生态林业的详细情况,倒逼环保责任的落实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为未来生态资源行业精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陇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