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作为甘肃首支应邀参赛的足球队,定西宽粉队带领定西宽粉和岷县国家级非遗项目《巴当舞》亮相贵州“村超”,同行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支球队和家乡的非遗文化,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场最“旋”民族风,展示了一个个心与心相连的文化符号,更多非遗文化借力贵州“村超”的超燃人气和灵杰地气,“活”起来更“火”起来。
在熙攘的集市上,中缝、绣袍、左右衽间隐约闪现着华夏千年璀璨的文化,汉服夜巡、猜灯谜、佳联求偶贺新春、上元乐府……这里不是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穿越,而是岷县2023年非遗技艺展示暨老字号购物节——汉服夜宴的现场。洮砚制作、铜铝铸造、麻布编制、陶艺加工、当归加工、剪纸、黄酒生产一个个散落在岷州大地上的非遗“明珠”纷纷亮相,吸引游人驻足观看、动手体验。
这里是岷县,这里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非遗宝库。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大类73项,联合国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15项、市级51项、县级7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6名……项目数量、传承人数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岷县的非遗类型在全国来说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其次我觉得它的保存的现状是特别好的,这种传承的状态是非常感人的。”敦煌研究院博士后汪雪欣喜地告诉笔者。
“全民都可以参与,我们还会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形象、服饰,设计一些情景表演,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深入了解、传承和发扬汉服文化。”身着汉服的岷县文化馆馆长刘彩玉说完后也步入了巡游队伍中。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近年来,为了不让技艺失传,岷县依托乡土教材,让文化遗产进校园;创办非遗技艺培训班;成立洮砚制作技艺、花儿保护、铜铝铸造技艺传习所;2018年成立了当归生产加工技艺、铜铝铸造技艺、洮砚制作技艺、陶艺加工技艺等四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17年初成立由岷县各民俗领域学者组成的岷县非遗专家库……
“岷县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花儿歌手大奖赛,连续五年举办非遗文化宣传周,开展了花儿、巴当舞、洮砚文化等系列非遗学术研讨会,每年都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展、摄影展、民间工艺美术展、当归专题摄影展等接地气的非遗活动。”经历过千百年的风霜雪雨,岷县非物质仍然熠熠生辉,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苗菁道出了其中的“密码”。更多接地气的打开方式,让“深在闺中”的非遗文化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走进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洮砚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一块块沉甸甸的牌匾熠熠生辉,而背后是一届又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和付出,是一代代非遗工作者的辛勤与汗水。
非遗文化是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体现,能够持续给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宝贵的滋养,非遗文化无法复制、不能再生。
早在2004年岷县县委县政府就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全面摸清分布状况与保护现状,分级、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策,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从2004年开始到2017年我县先后用近13年的时间开展非遗田野普查,整理出3000多分钟音响资料,征集民俗实物6大类834件,700多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出版系列非遗保护丛书。”苗菁说,13年的光阴逝去,一群又一群非遗文化工作者白了少年头,而一项项古老的非遗文化却愈发的年轻有活力。
2013年5月被甘肃省文化厅评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5月,“巴当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经过精心编排的巴当舞节目,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中获得金奖……
喜迎四海宾朋,广聚八方财气。多年来,以“世界花儿·多彩岷州”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周·花儿艺术节”,全面展示了“花儿”文化以及全县非遗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魅力,体现岷州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资源禀赋和岷州儿女奋进新时代的铿锵步伐。
如今,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非遗工作者都纷至沓来,到岷县这块非遗宝地,探索体验非遗文化未知的魅力,同时巴当舞、花儿等非遗艺术也纷纷走上了更加宽广的舞台,打开了一扇扇岷县非遗与世界对话的窗,非遗文化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