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2日

从《洮河上的月光》看传统音乐价值的回归

三版  2023年05月22日   来源:

扫描二维码

欣赏《洮河上的月光》

  □ 江树雄


  以定西籍和定西艺术家为主体,甘肃、北京、湖北、上海4省市艺术家联袂创作歌曲《洮河上的月光》。

  这是一首吟唱风光美、人性美、真情美的歌曲。

  歌词词中有画、画中含情,曲调柔中蓄美、美中蕴情,把美丽风光与纯真情愫自然地高度融合,提供了恬静而纯情的美的享受……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华语乐坛都展现出运动式发展的特点。突然出现,突然大火,然后突然消失。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都市情歌,再到城市民谣、摇滚、偶像流行,乃至目前走在浪头的嘻哈说唱文化,每一种音乐模式的流行,都以人群属性的变化开始,终于这些人的离场。但他们只是不再年轻,而并非真正地离开尘世。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大量资本和人员涌入了“潮流”,而对那些满怀期待的人们却视若无睹。

  近期发布的《洮河上的月光》恰是对这种情绪的响应。还有人在期待着这样的声音,是那时的夜空,是不语的流水,是妈妈讲故事的谷堆。我们生而孤独,我们在孤独中重获新生。

  倾听此歌,绵密且柔情的钢琴仿佛月光荡开水面,一时间,听者仿佛被拉回了上个世纪的一座小城。是缓缓流动的河水,是泥泞的路面,是苞谷的芬芳和拖拉机排气管留下的柴油气味。你若有幸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此歌的前半部分,就已将你拉回了那个时代。

  片段式的流行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你记忆和情绪的青年旅馆,试问,它们真的曾在我们心湖激起哪怕一次涟漪吗?

  是的,我们需要平静,正如流淌千年的洮河,正如亘古如新的月色。带着这样一种情绪,我们展开了后续的旅程。简单的两三笔,月光下的恋人徐徐走来,那是真的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属于你我的故事。悸动又令人害怕的夜,这月是我们恋情最好的见证。夜风拂过,柳絮飘来,平静的心被撩拨了。就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们鼓起勇气将彼此托付!这或许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勇敢。

  歌曲的故事到此结束。除去临洮象征性的洮河和貂蝉,这首歌几乎没有试图与你争夺记忆主权。一切都是那么的传统,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

  简单,还是简单,简单的象征物并没有强行构架在你记忆的深处。一捧月、一湾水、一条路、一座城,可以是任何你经历过的名字。作为一次久违的内心Spa,你可以完全放心地将心灵交给这首作品。

  配器层面,这首作品体现了大巧不工的特质,钢琴组作为主打,指尖拨动琴键时的温柔仿佛月光安抚洮河河水一般,给听觉做了一次Massage。提琴组在第二段出现,将之前情绪的面团握在掌心,进一步地推揉、捏搡,让愉悦的酵母在面团中孵出气泡。

  而演唱方面,歌唱家王琇老师,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其强大的弱混功力。稳定的气流穿过齿尖,把控极佳的轻颤感仿佛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特有的怯感,把歌词的意蕴表达得恰到好处。胆怯什么呢?再往后听,随后的处理为我们揭开了答案!

  “洮河上的月光,温柔千年的月光,你不息地吟唱,吟唱情的绵长。”婉婉之音将故事的答案揭晓,是情!是留在环境中人类的情!这不是传统的“以物喻人”,而是将二者平等地放在一个前提下。物是物,人是人,人中有物,物中有人!而情感与自然的平衡,也是词作者在创作时有意的设计为之。

  长久以来,我们要么歌颂真实的情感,要么着重造物的伟大,但将二者平等地置于一种平衡的作品,却很是鲜见。这当然源于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本身的情感溢出,但背后,是浓烈情绪引发共鸣,进而产生传播乃至商业价值的底层逻辑。

  平稳的景色与平稳的情感,从一开始就不会作为一种被考虑的部分,即使前几年流行的民谣热中,歌词中过多的故事和小细腻,也是一种情绪的外放。但《洮河上的月光》几乎用最为简单的配比,完美地调和了这种需求,人多物多,人少物少,每个厨师都有自己坚持的口味和特色!但将一切平均,对每一部分都慎之又慎,这也构成了以另一种能力的体现。

  最后,这首歌给予我的思考是很意外的。过去华语乐坛的每一次转型,几乎都是颠覆式的。我们必须将过去的认为是“落后的”“土的”“不够潮流的”,才能在它们的反面构建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国。

  但作为客观存在的一批人和一种情感,老去、让出舞台,是否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和存在也要被否认?《洮河上的月光》以自己的问世提出了这种反思。是的,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人固有的土地属性限制着人们,但也提供了向上的支撑。我们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将过去这些真实存在的故事和情感,视为我们走向更美好音乐类型的一种支持。正是因为过去的配器足够简单,所以旋律才会动听,也正是因为动听得足够持久,人们才会去追求更加刺激的生活和可能。过去的风格不但不老土,它恰恰是我们走到今天的古老记忆。

  其实如果关注这些年的世界乐坛,大量基于过去风格的民谣和Rnb开始重新流行,新的音乐人经历了城镇化的物质富足和精神空虚,一同将目光投向了上个世纪的音乐氛围中。而《洮河上的月光》也在这种大的趋势下回溯到早年城市民谣的怀抱里,让一颗颗疲惫的心灵找到来到城市之前的记忆。

  优秀的市场机制不仅仅表达在普通商业活动中,文艺作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应是如此!《洮河的月光》出现,是反市场的,但也是符合市场的。它没有一股脑投入到目前消费的最前线去,而是退回到无人问津,但有人期待的地方去,为我们缓缓讲述它的存在。《洮河上的月光》创作组,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情绪,在这个沸腾的时代,为我们带来了一丝平缓。

  期待《洮河上的月光》的出现,让市场更多注意到这类作品对浮躁的治愈作用,当我们忘了我们要前往何处之时,不妨回头看看我们从何而来!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