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新建
近年来,安定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和生命线工程,在2020年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基础上,争先进位,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政治引领“聚合力”。严格落实党管民族工作政治责任,区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创建《工作方案》,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全区创建工作推进会议,区委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20余次,制定印发创建工作各类文件40余份,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将民族政策纳入区委常委会、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必学内容,纳入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会议、党员干部会议必学内容,使全区各级党员干部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民族政策。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区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宗教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和乡镇(街道)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新格局。
紧扣追赶发展“强基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一体部署、统筹推进。大力发展马铃薯、草牧、蔬菜三大产业,少数民族聚居的香泉镇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25元,位于全市119个乡镇前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新增水土流失治理67平方公里。紧盯“蓝天、碧水、净土”三大领域持续攻坚,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7%,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先后获得“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和“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安定建设,创建省级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
深化宣传教育“浓氛围”。创新开展宣传月活动,开展原创文艺节目演出和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民族知识“三下乡”活动,受众人数达3万多人。突出红色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千人唱红歌、学百年党史讲红色故事、百姓大舞台“周周演”“喜迎二十大·童心永向党”等民族团结进步大型活动。深入实施“石榴籽”工程,配备民族团结统编教材,以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师生为重点,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石榴籽”研学等系列实践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扎实开展“百米长卷·万人签名”“百人志愿·万人雨润”“百场培训·万人教育”“百场观展·万人参与”“百位典型·万人感动”活动,组建23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雨团”,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180多场次,服务各族群众达4万余人次,关爱城乡困难群体300多人。举办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培训130余场,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签名活动2万余人,接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参观学习100余场次。
搭建多元载体“树品牌”。打造“陇中红石榴”品牌,开展创作一首主题歌曲、设计一个品牌LOGO、创建一批互嵌式社区、挖掘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制作一批文创宣传品、创排一台文艺节目、拍摄一部专题片、选树一批形象代言人、建设一批主阵地、组建一支服务队等“十个一”活动。创作《民族团结进步歌》等主题歌曲,成功编演《安定赞歌》《连心桥》等原创文艺节目,创建面向各族居民的“五心”“五型”“五微”互嵌式优质服务社区,编演《许铁堂》《潞安洲》《大坪故事》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地方民族文艺作品,成功举办“石榴杯”民族团结进步群众性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剪纸展览、原创文艺节目竞演等系列活动,打造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主题公园1个、主题展馆1个,主题广场、主题街道、主题社区和主题小区各7个,打造“八进”活动示范点108个,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个、示范家庭28户,推动创建工作增点、延链、扩面。
提升治理水平“增效能”。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加强党建引领,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广泛建立社区党员干部与小区物业公司党员负责人交叉任职联动机制,聚焦小区业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堵点难点问题,有效开展矛盾隐患大排查行动,为全区追赶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服务管理体系,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均等化社会服务,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建立“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机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城市协调机制,加强两地对接和多部门协作,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强流入流出地协作,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